在挑战中淬炼成长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2日
4年前,我怀揣着对建筑行业的无限热忱,踏入了河北四建的大门,在禹州海盛湖滨豪庭项目担任施工员。白天测量放线、夜晚盯班浇筑混凝土成了我的工作常态。犹记得初到施工现场,那复杂的工序交叠,各种突发问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在禹州项目三号院保温施工前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留意到已交付的一号院大部分业主装修封阳台时拆除了阳台的保温板。这一发现让我来了兴致,当即决定开展实地调研。我挨家挨户走访了20余名户主,并结合当地冬季气候特点,大胆地提出了取消非必要保温层的建议。可这建议哪能轻易被采纳,大家先是与设计院进行了2轮激烈的技术论证,又开了5次多方协调会,过程中各方意见不一,争论不断。但我始终坚持,凭借着充分的调研和合理的分析,方案最终通过,成功实现降本。三号院建成后,我站在楼下望着阳台通透的落地窗,忽然意识到那些曾被反复争论的保温板,早已化作业主眼角的笑意与施工账本上的数字。而我掌心残留的,是叩开第一户家门时的忐忑和方案通过的成长力量。
2023年4月,我被调至山西博大项目担任技术员。这个项目工期紧张,冬期将近6个月,第二年5月中旬就要交付。我充分调配各类资源,细化了42项工序衔接表,与劳务队和供应商保持密切沟通,电话一个接一个打,重难点一个接一个攻克。基础施工阶段,施工场地原本是一条河道,所有房号都坐落在用矿渣、淤泥质土回填起来的场地上,基坑开挖期间不断渗水。我心急如焚,第一时间向监理和甲方反映情况,又赶忙联系设计院一起到现场查看基坑土质。可地勘报告没有及时更新,眼下只能持续下挖。不能被动等待!我立刻着手多渠道搜集相似的具体案例,不断优化方案,并结合设计院提供的计算数据,多番沟通,用数据说服甲方,最终采用毛石混凝土换填方案。这次经历像一柄刻刀,在我的专业认知里凿出了新的纹路——原来教科书上的“规范”要在泥泞的基坑里重新丈量,而“解决方案”从来不是单线条的直线。当甲方最终拍板时,手机通讯录里新增的一长串通话记录,早已把“技术攻坚”四个字,淬炼成了能在复杂博弈中站稳脚跟的底气。
回想初次踏入工地时的青涩,如今却能稳稳攥住图纸站在基坑边,那些蹲在禹州项目房号里面记录保温板拆除痕迹的清晨,在山西项目连夜测算换填数据的月光,都成了打磨我的“砂纸”。我将继续秉持“匠心筑梦”的初心,以实际行动为公司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公司的品牌在匠心雕琢下熠熠生辉。(穆泽鹏)